的生活情況、學習情況,但對於只是教師口頭的反饋還不夠,他們需要親眼看見才能夠放心。於是會為家長開放半日活動,提供機會讓家長到幼兒園看看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從生活到游戲,從運動到學習,家長看到了孩子在園各方面的表現,心裡也就踏實了。而在看的過程中,家長也就看到了自己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同時也會把自己的孩子與其它孩子進行比較,在家裡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
從家長的反饋意見中,也知道了家長非常歡迎這類的活動,使他們能夠很好的了解到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以及自己的孩子在班級中處於什麼樣的層次,有利於家長在家配合幼兒園更好的教育培養孩子。
3、通過多種形式指導家長
小班幼兒學做事的主要阻力來自於家庭,家長總是有許多顧慮和擔憂,而導致不放心。就可以通過家長學校、親子活動、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積極宣傳科學育兒知識,以及從小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意義和方法。比如在家長會上,與家長一起分享一些經驗:有些孩子剛上幼兒園會哭鬧,這時就會有家長告訴孩子:“等睡覺起來,媽媽就來接了。”結果造成孩子一直跟老師說要睡覺。聽了以後,很多家長都笑了,因為的確有很多家長是這麼說的,他們不會想到孩子聽了這句話之後的表現。經過老師的分析,家長就不會再犯類似的問題了。也會利用演示法,向家長演示穿脫衣物的方法,使家長在家中教孩子時,與幼兒園采用一樣的方法,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學習與掌握。
同時還可以學習、吸收好的家庭教育經驗,在班中交流,促進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班有一個孩子王紫滢開學初時沒有紀律意識,常常不分時間在教室裡隨便走動,影響了其他孩子的正常活動,就和她的家長取得聯系,她的媽媽也非常支持的工作。針對這一情況,家園就采取一致的教育,經過一個階段,孩子有了明顯的進步。又在家長會時,請這位家長談談如何使孩子進步的經驗,從而讓更多的家長知道家園互動的作用。只有家長有了正確的觀念,才能更好地配合幼兒園共同、一致地培養孩子。那麼就有責任讓家長了解家園互動的作用,並指導家長更好地進行家園互動。
4、教師要定期、經常地與家長溝通
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尤其是小班幼兒,當他們第一次離開家,進入集體生活時,家長和幼兒都有一個不適應的過程,因此更需要做好家園溝通工作。為此,創辦了“寶寶成長冊”,就孩子在園的生活情況、能力、行為表現等與家長定期、經常地進行溝通,使家長能感受、體會孩子在自理過程中的能力進步。引導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的自理行為和生活習慣能在家、園一致的環境中養成。同時,也得到了家長的反饋,更好的了解孩子孩子在家的表現,從而能更有針對性的展開工作。
比如:班的萬大偉小朋友,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很忙,他每天都參加晚托班,沒有機會與他的父母交流,於是就通過“寶寶成長冊”,把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記錄下來,由孩子帶回去,然後他的爸爸媽媽再把孩子在家的表現也記錄下來,於是對孩子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就能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教育。
5、向家長介紹一些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家長在育兒的專業知識方面比較欠缺,在進行家園互動的過程中,也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紹給家長,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3歲孩子的有意注意時間很短,容易分散注意,因此在教育中提醒家長要注意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教育。
1)、直觀法:對最基本的技能,由家長做示范,然後指導孩子一步一步學著做。
2)、故事法:選擇和自編一些故事,講給孩子聽,讓他們通過故事,明白一定的道理,從而知道怎樣做對,怎樣做不對。
3)、游戲法:將要學習或練習的內容融入到游戲中,然後和孩子一起玩這種游戲,在游戲中歡歡樂樂地學會某種本領。
4)、表演法:根據孩子的特點和不同時期的要求,創設一定情境,家長和孩子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進行練習。
5)、獎勵法:凡有進步的,哪怕一點一滴都給予肯定和表揚,並有一定的獎品。
除了上面幾種方法,還有提問法、觀察法、競賽法、娛樂法等,在具體的運用中還要根據不同孩子的不同特點靈活運用,一定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6、教師要有與家長共成長的意識
家庭和幼兒園是影響幼兒成長最主要的兩大環境,家長、教師分別是這兩大環境的施教者,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與家長就應該是一種平等的伙伴關系。所以不能把家長看成是單純的受教育者,是幼兒園旨意的執行者。這就不能發揮家長的作用,形不成家園互動。當然,幼兒教師受過專業訓練,並經常能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而家長從總體上說,在這方面是比較欠缺的。因此,幼兒園有責任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知識,但家長從孩子出生後,就看著孩子成長,對孩子的了解比教師要深刻的多,並且在家庭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這又是許多教師所欠缺的。因此,家長和教師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只有建立了平等合作的關系,家園雙方才能互相溝通,密切配合,形成家園互動的局面。
班的朱琦琛小朋友在生活方面能力較差,進入後家長雖然很急,但卻不知如何去教孩子,就為家長提供一些信息,以及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並建議家長多提供機會讓孩子鍛煉。而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比較了解,知道在什麼時機去教孩子會有較好的效果,只是缺少科學的理念與方法的指導。通過家園雙方的溝通能更好的針對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孩子的進步也是顯而易見的,現在已能獨立進餐了,並能穿脫簡單的衣物。作為教師的和家長是一樣的為孩子的進步感到開心。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不存在誰指導誰,而是教師與家長共同成長的過程,在共同成長的過程中產生了家園互動,最終的目的還是使孩子得到發展。
四、小結
在不斷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說的那樣:“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極微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培養幼兒的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能為其一生奠定基礎。
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孩子、家長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家園互動,幼兒的自理能力就會提高起來。 般是14天左右 常用的推算“排卵期”的方法有:
1、宮頸粘液觀察法(須在醫院做)。
2、基礎體溫測定法。既:在機體經較長時間睡眠後醒來(一般在清晨),尚未進行任何活動及說話前,所測得的體溫,為基礎體溫。正常情況下,育齡婦女的基礎體溫,於月經前半期較低,排卵期更低,排卵後24小時~幾天內可突然或緩慢上升0.3—0.6℃。
因此測量基礎體溫最好從月經來潮第一天開始,堅持每天測量,並用坐標紙紀錄,以便觀察分析。
3、行經日期推算法。既:認為每次排卵都應在月經來潮前14天左右,故將排卵前5天—排卵後5天稱為“排卵期”。然而,這種方法不太可靠,因為大多數婦女月經不那麽規則。相比之下前兩種方法較可靠,但有些麻煩。在這裡我們向您介紹一種簡便而較可靠的推算方法,願能對您有所幫助。
計算公式為:
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