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獸藥殘留有什麼危害?正文

獸藥殘留有什麼危害?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1對人體的直接毒性作用
(1)急、慢性毒性
獸藥殘留由於濃度低,加上人們食用數量有限,大多數藥物並不能由於殘留引起急性毒性,但也有少數人,由於吃了含有藥物殘留的動物性食品而發生急性中毒,前面所提到的廣東、浙江等地吃了含鹽酸克侖特羅的豬內髒而發生的急性中毒事例。許多獸藥都有一定的毒性,據報道,如現已淘汰的氯霉素,就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磺胺二甲嘧啶能誘發人的甲狀腺癌,硝基咪唑及硝基呋喃類藥物,能引起人體細胞染色體突變和致畸胎作用,如果長期吃含有這些藥物的動物性食品,就有可能產生慢性毒性作用,由於目前研究不夠,診斷還跟不上去,故很少見到這方面的報道。
(2)特殊毒性
許多獸藥都具有致畸、致突變及致癌作用(稱“三致”作用),如苯丙咪唑類抗蠕蟲藥,通過抑制細胞活性,可殺滅蠕蟲及蟲卵,抗蠕蟲作用廣泛。然而,這種抑制細胞活性的作用,使其具有潛在的致突變性和致畸性。又如雌激素、硝基呋喃類及喹惡啉類,都已證明具有致癌作用。我記得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曾用喹乙醇作致突變試驗的陽性對照物。
在人們日常的食物中,是不允許含有任何量的已知致癌物的,對曾用致癌物進行治療或飼喂過的食品動物,屠宰時其食用部分是不允許有致癌物的殘留。否則,人們長期食用含三致作用藥物殘留的動物性食品時,這些殘留物便會對人體產生有害作用,或在人體中蓄積,最終產生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近年來,人群中腫瘤發生率不斷升高,人們一直在懷疑這與環境污染及動物性食品中的藥物殘留有關。
(3)激素樣作用
激素類(包括雌激素與同化激素),除用於疾病防治和同步發情外,還曾用作畜、禽的促生長劑,後來發現有致癌作用,先後被禁止用作促生長劑。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加因使用激素作為肉牛促生長劑,牛肉出口到歐盟遭到了封殺,美、加等出口國為此上訴至wto,此案歷時了10年,歐盟雖然敗訴,但仍迫使美、加在出口牛肉的生產中,不使用任何激素。目前,我國一些人非法將這類藥物用於畜禽、水產養殖,如果吃了含有這類藥物殘留的產品,有可能破壞人機體的激素平衡,干擾人的內分泌功能,影響生育能力,甚至發生癌症,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
(4)過敏反應
許多抗菌藥如:青霉素、四環素類、磺胺類及某些氨基糖甙類等藥物,均可引起人的過敏反應,這些藥物無論是全身,還是局部(乳管)用藥,均可從乳汁排出,奶中的青霉素經加熱都不能被完全破壞,喝了殘留這些藥物的奶,引起皮膚瘙癢和荨麻疹屢見不鮮,嚴重時,可出現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當這些抗菌藥物殘留進入人體後,就使敏感人群致敏,產生抗體,當這些被致敏的人,再接觸這些抗生素或用這些抗生素治療時,這些抗生素就會與抗體結合,生成抗原抗體復合物,發生過敏反應。
2對人類胃腸道微生物的影響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者認為,有抗菌藥物殘留的動物性食品,可以對人的胃腸道的正常菌群產生不良影響,部分敏感菌受抑制或被殺死,耐藥菌或條件性致病菌〔如大腸桿菌〕大量繁殖,致使胃腸道中微生物平衡遭到破壞,使機體易發感染性疾病,而且由於耐藥而難以治療。
3對人類病原菌耐藥性的影響
近年來,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細菌的耐藥性不斷加強,而且很多細菌已由單一耐藥發展到多重耐藥。動物飼料中添加抗菌藥物比例很少,造成動物機體長期與低濃度藥物接觸,使得耐藥菌不斷增多,耐藥性也不斷增強。抗菌藥物殘留在動物性食品中,同樣道理,也使人長期與低濃度藥物接觸,導致人體內耐藥菌的增加。如今,不論是動物體內,還是在人體內,細菌的耐藥性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現已證實,細菌的耐藥基因可以在人群中細菌、動物群中細菌和生態系統中細菌間互相傳遞,由此可導致致病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腸球菌等)產生耐藥性,而引起人類和動物感染性疾病治療的失敗。所有國家都應建立對食品動物中細菌耐藥性的監測,對用作動物促生長與治療用抗生素和可引起交叉耐藥的抗生素,應禁止使用,以免人類醫療資源的浪費。
 

國產超聲骨刀那裡有?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