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它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成長,又要面臨一個新世紀的挑戰時,我們希望展望它的未來,而這必然離不開對它的過去和現在做出現實的評估。1人格心理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盡管人格心理學曾經有過光輝的過去,各大心理學流派如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理論等都曾在人格心理學的園地中爭奇斗妍,但現在的人格心理學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有分化瓦解的危險。那麼它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mcclelland以tat研究成就動機聞名於世的人格心理學家,認為當前的人格心理學有四個特征:第一,人格大體上仍然是對自我印象的研究。這是針對人格研究方法而言。目前它仍以自我報告為主;第二,當前的人格研究仍然基本上只涉及意識的或認知的變量;第三,人格研究遠未成為一門日益積累的科學,而只是眾多分散工作的總稱。他說每個人似乎更醉心於提出一個新途徑。第四,與心理學的其他很多研究一樣,人格研究還主要集中在過程上,而不是內容。心理學還是一門研究“ing”的科學。[1] 劉兆永在談到人格心理學的理論現狀時也認為,當前傳統的人格理論並未死去,而又產生了更多的新的人格理論,但又缺乏能整合前人資料、進一步指導研究的人格理論。[2] epstain認為人格心理學衰落的原因不在於它太狹隘,而是它沒有一個大的人格理論可以有效地與經典理論競爭。[3,4] 很多人格心理學家都認為當前的人格心理學缺少一個大理論(agrandtheory)來指導和統一研究,因而大家都發出了對大理論的呼喚。[5,6]而funder.d.c卻嚴肅地提出了三個問題:這樣的大理論可能嗎?它真的可取嗎?它是否已經存在?funder自己對幾個問題作了概括的回答。首先人格研究太廣泛而不能被一個(即使是一個大理論)所完全囊括。經典的人格理論流派一般都只能較好地解釋某一方面的問題。第二,他認為現存的幾大理論已經讓人格心理學顯得寬泛、多元化而且開放,而一個大理論反而會削弱這一點。他還用借喻的手法警告呼吁大理論的人們:“一個昆蟲學家在路上發現了一只臭蟲,他不知道該把它歸入哪一類,於是上前一腳把它踩死了。”第三,由於前兩個問題已經作出了否定回答,所以這個問題的回答只能是否定的。但funder認為象“大五”、社會學習理論、進化生物學等這樣的理論即使能算上所謂的“大一”理論(abigone),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那麼心甘情願地接受別人的框架[7]。由此可以看出,當前的人格心理學看上去生氣勃勃、百花齊放,但在理論上卻少有建樹。而研究不能結晶為理論就毫無意義。因此人們呼喚一個大理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那麼這樣一個大理論究竟有沒有誕生呢?我們可以來看看兩個例子。 2從“大五”和“認知-情感系統理論”看“大一”的可能性2.1“大五”模型(five-factormodel) “大五”是當代人格心理學的新型特質理論。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和完善,其理論和研究模式已經由初具規模趨向成熟。主要做法是這樣:首先把某一語系的所有描寫人的詞匯挑選出來,然後進行篩選、比較和匹配,根據語義將詞分入不同的范疇組,制成詞表,用這個詞表讓被試對自我或他人進行描述,最後對各個范疇求出相關,形成相關矩陣,再作因素分析。結果得到幾個因素,取前幾個載荷量大的因子作為人格的基本因素。 近年來許多這方面的研究表明,不論是用英語詞匯還是用中文詞匯,不論是讓被試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描述,不論采用什麼因素抽取和旋轉法,結果都是得到了五個主要因素,它們是:e:外向、有活力、熱情;a:愉快、利他、有感染力;c:公正、拘謹、克制;n:神經質、消極情緒、神經過敏;o:直率、創造性、思路開闊。這五個因素的字母縮寫為ocean,意味著“大五”系統的廣泛代表性。[8] “大五”提出以後,與任何新生理論一樣都遭到了毀譽參半的待遇。其中主要的異議有:ffm(five-factormodel)這種外部觀察不足以理解人格和構建人格模型;ffm支持者對於這個模型究竟是個什麼東西莫衷一是;ffm假設人們在填寫詞表時會激活自我概念,但人們對自我的認識是不准確的;ffm對於人格過程沒有任何貢獻,而只是對於這些過程的結果提供了一些標簽;ffm所依賴的因素分析技術也是值得懷疑的……[9,10] 針對這些攻擊,ffm的代表人物之一,mcadams積極地捍衛自己的理論。他首先承認人格不等於特質,但特質研究是有價值的,而且它可以進一步深化。為此他提出了人格研究的三部曲。第一步:找到先天性的特質(dispositionaltraits);第二步:把人格特質置入時間、地點、角色的情景中去(contextulizing);第三步:整合生活故事(lifestories),從這方面去挖掘人格。[11] 從目前來看,大多數人格心理學家都認為“大五”是有其貢獻和價值的,但它卻很難承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它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成長,又要面臨一個新世紀的挑戰時,我們希望展望它的未來,而這必然離不開對它的過去和現在做出現實的評估。1人格心理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盡管人格心理學曾經有過光輝的過去,各大心理學流派如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理論等都曾在人格心理學的園地中爭奇斗妍,但現在的人格心理學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有分化瓦解的危險。那麼它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mcclelland以tat研究成就動機聞名於世的人格心理學家,認為當前的人格心理學有四個特征:第一,人格大體上仍然是對自我印象的研究。這是針對人格研究方法而言。目前它仍以自我報告為主;第二,當前的人格研究仍然基本上只涉及意識的或認知的變量;第三,人格研究遠未成為一門日益積累的科學,而只是眾多分散工作的總稱。他說每個人似乎更醉心於提出一個新途徑。第四,與心理學的其他很多研究一樣,人格研究還主要集中在過程上,而不是內容。心理學還是一門研究“ing”的科學。[1] 劉兆永在談到人格心理學的理論現狀時也認為,當前傳統的人格理論並未死去,而又產生了更多的新的人格理論,但又缺乏能整合前人資料、進一步指導研究的人格理論。[2] epstain認為人格心理學衰落的原因不在於它太狹隘,而是它沒有一個大的人格理論可以有效地與經典理論競爭。[3,4] 很多人格心理學家都認為當前的人格心理學缺少一個大理論(agrandtheory)來指導和統一研究,因而大家都發出了對大理論的呼喚。[5,6]而funder.d.c卻嚴肅地提出了三個問題:這樣的大理論可能嗎?它真的可取嗎?它是否已經存在?funder自己對幾個問題作了概括的回答。首先人格研究太廣泛而不能被一個(即使是一個大理論)所完全囊括。經典的人格理論流派一般都只能較好地解釋某一方面的問題。第二,他認為現存的幾大理論已經讓人格心理學顯得寬泛、多元化而且開放,而一個大理論反而會削弱這一點。他還用借喻的手法警告呼吁大理論的人們:“一個昆蟲學家在路上發現了一只臭蟲,他不知道該把它歸入哪一類,於是上前一腳把它踩死了。”第三,由於前兩個問題已經作出了否定回答,所以這個問題的回答只能是否定的。但funder認為象“大五”、社會學習理論、進化生物學等這樣的理論即使能算上所謂的“大一”理論(abigone),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那麼心甘情願地接受別人的框架[7]。由此可以看出,當前的人格心理學看上去生氣勃勃、百花齊放,但在理論上卻少有建樹。而研究不能結晶為理論就毫無意義。因此人們呼喚一個大理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那麼這樣一個大理論究竟有沒有誕生呢?我們可以來看看兩個例子。 2從“大五”和“認知-情感系統理論”看“大一”的可能性2.1“大五”模型(five-factormodel) “大五”是當代人格心理學的新型特質理論。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和完善,其理論和研究模式已經由初具規模趨向成熟。主要做法是這樣:首先把某一語系的所有描寫人的詞匯挑選出來,然後進行篩選、比較和匹配,根據語義將詞分入不同的范疇組,制成詞表,用這個詞表讓被試對自我或他人進行描述,最後對各個范疇求出相關,形成相關矩陣,再作因素分析。結果得到幾個因素,取前幾個載荷量大的因子作為人格的基本因素。 近年來許多這方面的研究表明,不論是用英語詞匯還是用中文詞匯,不論是讓被試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描述,不論采用什麼因素抽取和旋轉法,結果都是得到了五個主要因素,它們是:e:外向、有活力、熱情;a:愉快、利他、有感染力;c:公正、拘謹、克制;n:神經質、消極情緒、神經過敏;o:直率、創造性、思路開闊。這五個因素的字母縮寫為ocean,意味著“大五”系統的廣泛代表性。[8] “大五”提出以後,與任何新生理論一樣都遭到了毀譽參半的待遇。其中主要的異議有:ffm(five-factormodel)這種外部觀察不足以理解人格和構建人格模型;ffm支持者對於這個模型究竟是個什麼東西莫衷一是;ffm假設人們在填寫詞表時會激活自我概念,但人們對自我的認識是不准確的;ffm對於人格過程沒有任何貢獻,而只是對於這些過程的結果提供了一些標簽;ffm所依賴的因素分析技術也是值得懷疑的……[9,10] 針對這些攻擊,ffm的代表人物之一,mcadams積極地捍衛自己的理論。他首先承認人格不等於特質,但特質研究是有價值的,而且它可以進一步深化。為此他提出了人格研究的三部曲。第一步:找到先天性的特質(dispositionaltraits);第二步:把人格特質置入時間、地點、角色的情景中去(contextulizing);第三步:整合生活故事(lifestories),從這方面去挖掘人格。[11] 從目前來看,大多數人格心理學家都認為“大五”是有其貢獻和價值的,但它卻很難承
人格心理學的任務和意義:
所謂人格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人格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學科.由於人格心理現象本身的廣泛性與復雜性,使得人格心理學幾乎與任何一個心理學分支學科都有重疊.
基礎理論:人格心理學家要發展或提出人格理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人的本性是什麼? 實踐應用:人格心理學家要運用有關的人格理論與研究方法於某個實踐領域,解決該領域中的具體實踐問題. *不過這都是書面理解.我個人認為,學習心理學是為了分析周圍,身邊發生的事.有分析周圍人的性格特征,以更好的與其相處.同時根據其性格,預測其行動.一句話,讓自己能夠對周圍的人和物明白點.參考資料: http://rheay.yculblog.com/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它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成長,又要面臨一個新世紀的挑戰時,我們希望展望它的未來,而這必然離不開對它的過去和現在做出現實的評估。1人格心理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它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成長,又要面臨一個新世紀的挑戰時,我們希望展望它的未來,而這必然離不開對它的過去和現在做出現實的評估。1人格心理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個體心理學:書上沒找到
認為人的主要動機是為至善而奮斗,也可變成為自尊而奮斗,從而成為對自卑感的一種補償。(網上找的)
初版於1920年作者在書中否定性欲沖動對人的精神生活起決定作用,批評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性本能觀,提出自己的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心理學研究的整個范圍應該反映出人格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溫斯坦自我教育模式:屬於哪部分的,我沒找到這個自我教育模式。
溫斯坦於1983年提出了一套自我教育的課程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探索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通過一套系統的課程計劃來訓練學生,幫助他們加深對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掌握有[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