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又有連續性。因此,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把人格養成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結合起來,弄清各人格特質維度及其要素是如何產生的?它們的發展變化經歷了哪些階段?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形成了哪些不同質的人格特征?等等。如何在研究中貫徹這一原則呢? 首先,要重視研究對象的年齡特征。年齡特征是指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各個年齡階段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質特征。它所揭示的是處於某一年齡階段上的心理發展的整體特征,不代表這一年齡階段上人們的一切個別特點。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的對象屬於三個連續卻又不同的發展階段:人格構成期(6、7~11、12歲),人格發展期(11、12~14、15歲),人格塑造期(14、15~17、18歲)。[5]每個階段代表著不同的人格發展特點,有不同的人格教育目標、內容和要求。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格發展特點是人格養成教育研究的一個著眼點。在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中,從研究措施的制定,研究方法的選擇到研究結果的評鑒等都要認真考慮學生人格發展的特點,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格發展特點開展研究,找到用於不同年齡組的等值的人格測評工具。 其次,要考慮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動態生成性。各個年齡階段人格發展特征具有相對穩定性,同時又可以因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等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可變性。lewis認為,生活中包含大量的不可預測因素,並且不期而遇的機會,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或經濟事件都可能導致人格的顯著變化。[8]人格這一心身組織不是在出生時就存在,相反,它是隨著歲月的積累逐漸發展起來的。[9]對學生人格的養成來說,靜態是相對的而動態是絕對的。人格養成的動態生成性要求在研究過程中,要根據研究目的,學生人格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研究計劃和措施。因為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有些變化和可能性是可以事先預料和考慮的,然而有些變化和可能性,尤其是師生雙方、社會文化與個體、家庭教育與個體在交往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哪些可能性和變化是無法事先考慮的,這些非預期可能性或結果出現時,就要進行調整,使研究得以正常進行,也有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和養成。 四、多元化原則 把多元化原則作為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原則有四方面的含義:1.就教育目標而言,健全人格是具有多種屬性的復雜結構,不能僅從一個方面對其進行研究。2.就教育內容而言,健全人格的養成要借助多方面的內容而實現,不能偏重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3.就培養模式而言,健全人格的養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必須注重這些因素間的協調統一。4.就研究方法而言,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易從多種研究取向和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如何在研究中貫徹多元化原則呢? 首先,健全人格是一個多維的系統。健全人格是多種人格特質的有機統一,而且每種人格特質內又有諸多特征和行為表現,它們在一個現實的人身上它們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綜合成為一個有機組織。健全人格的養成不僅是某個特定人格特質運作的結果,而且總是與其他人格特質緊密聯系、協調一致進行活動的結果。正如汽車那樣,它要順利運行,各部分要協調一致,朝著一定的目標,作為一個整體而運作[10]。因此不能單從一個方面探討健全人格養成的發展規律,而應從多個方面及其它們之間相互作用中把握其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如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及它們的各成份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對它們進行研究時就不能僅從一個方面,而應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 其次,要注重健全人格養成教育內容的多樣性。健全人格的養成必須借助多方面的教育內容來實施。當前,我國的人格養成教育基本上是滲透於各門學科的教育教學中。過去對學生人格的養成教育偏重於科學知識的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致使許多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問題。對人文價值的重視與培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長遠來看,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很大程度上依靠科學技術來解決,同時還依賴於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精神文化素養。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研究對象是人,而人的研究須由自然科學家和人文科學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注意吸收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最新成果,並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再次,人格養成是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注重這些因素間的相互聯系,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不僅受學校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家庭和社會因素的的影響。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在學生人格的養成中具有不同地位和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三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不可偏廢,共同影響學生健全人格養成。 1.從宏觀上看,家庭、學校、社會是影響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三大因素。傳統上,把學生的人格養成看成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而忽視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學生健全人格養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導致了許多人格問題的產生。如有的學生在學校裡表現出眾,人際關系融洽,自立、自尊意識強,情緒情感良好,意志力強等;而回到家裡,或面對社會現實,他們往往感到困惑、沮喪和壓抑,顯示出人格上的巨大差異。這些問題主要是由於家庭、學校、社會三種教育的標准沒有很好地協調統一起來,使學生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心理沖突。因此,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從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協調統一這一維度出發,把三者看作是促進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有機統一整體,科學地構建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培養模式。 2.從微觀上看,家庭、學校、社會內部也是一個有機整體,每個整體內部又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它們共同構成一個系統,分別作用於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因此,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不僅要注重三大系統間的和諧統一,還要注重每個系統內某個層次或某幾個層次的細致而深入的探討,以便更好地、更准確地實施干預機制。例如,家庭的各種因素,如家庭結構、家庭關系、父母的教養方式等都會對兒童健全人格的養成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體貼、溫暖的家庭環境能促進兒童成熟、獨立、友好、自控和自主等人格特征的發展。[10]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會對兒童人格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burnstein[11]研究發現,棄兒有更多的心理疾病,較可能變得攻擊、反叛和難以相處。同樣,學校教育和社區文化也會對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產生重要影響。[10][12] 最後,人格是一個真實的人,[4]有諸多的屬性和特征。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易采用多種研究取向,如生物學的、動力學的、認知論的、人本論等;從多種研究視野,如綜合研究,系統研究,現象學研究,實驗研究等;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如文獻分析、問卷法、防談法、個案法、腦電技術、眼動技術等。從多種研究視野、多種研究取向和多種研究方法探討健全人格養成的規律和作用機制,可以開拓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的視野,較易把握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本質及其特征,全面闡釋和預測人的心理和行為。 五、個性化原則 個性化原則是指在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中,要根據學生的人格差異和個性特點開展研究。個性也稱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它是通過自己的生活道路而形成。[12]作為一個現實的人,他(她)的人格既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是二者的辨證統一體。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觀察到每個人的行動都異於他人,每個人都有其能力、愛好、興趣、認知方式、價值觀等。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未來社會所要求的健全人格必須經由個性化教育方能奏效,其實施方案來源於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個性化實證研究。如何在研究中貫徹個性化原則呢? 首先,要關注人格養成的差異性。個別差異有時也稱為人格差異,指不同個體之間在身心特征上相對穩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現在生理、心理方面。如積極與消極、自閉與開放、自立與依賴、自強與自抑等都是人格差異的具體表現。造成人格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這方面曾有過“天性與教養”之爭,前者強調遺傳的作用,後者則看重後天教化在人格養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出生時的意外損傷、出生前後的營養狀況、生長過程中的各種環境刺激以及家庭、學校、社會等都是人格差異產生的原因。[8]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注重人格養成的差異性,研究影響人格差異的決定因素,揭示人格差異形成的機制和規律。例如,harter[13]研究表明,在自尊發展過程中,兒童期較高,上小學時有所下降;simmons等[14]研究表明,在向青少年過渡時期,自尊出現第二次下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其影響因素有哪些?中國的青少年是否也存在這種差異?等等,都是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所關注的層面。 其次,要關注人格養成的能動性。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的對象是人,人本身是具有能動性的。作為具有主體意識的個體,他或她對外部影響具有選擇性,環境影響只有以個體積極性為中介並在個體內部實現才能成為人格發展的決定因素。霍桑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等的研究都表明了人的主體性意識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考慮學生人格修養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其內在潛能,揭示其人格自主發展的作用機制。例如,影響學生人格主體性生成的因素有哪些?教師、父母在學生人格主體性養成中扮演什麼角色?學生主體性精神與學生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的關系?等等。 健全人格養成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是應對未來社會的必然選擇,必須從一種新的理念加以研究。人格養成教育的復雜性、重要性及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堅持本土化原則、先導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多元化原則、個性化原則,這五個原則是密切聯系,不可偏廢的。在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中,不論是課題選擇和理論構建,還是研究設計與人格評鑒等都應當遵循這些方法論原則。當然在實際研究中,要靈活地運用這些方法論原則,就具體的研究問題而言,這些方法論原則的指導作用是有差別的。 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一定的社會需要,它與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關系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教育的社會性質決定著教育的基本方針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方針,擔負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大任務,使大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學校不僅要有完備的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教育體系,而且還要重視和加強德育,具有完備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思想道德修養課就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聯合頒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意見中明確規定:思想道德修養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它體現著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本內容 思想道德修養課既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知識性,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政治修養、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心理品質修養,美學修養,敬業修養等。其中政治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核心內容,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主要內容,而心理品質修養則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內容。思想道德修養課就是按照這些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規律而構成的。具體地說,思想道德修養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適應轉變,認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經歷了“黑色七月”的大學生帶著對大學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學校園。然而現實中的大學及其大學生活往往與這些“驕子”心目中的大學及其大學生活有著較大的差異甚至有著強烈的反差。第一章“適應大學生活,確立新的目標”。是針對大學新生在新的生活環境和新的學習環境中所產生的失落、沮喪、苦惱、困惑及其各種矛盾,從不同角度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大學及其大學生活,迅速調整方位,積極適應大學生活。在這一章裡我們通過對大學精神,大學使命,大學為青年學生成才提供的條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學的內涵及其接受大學教育的本質意義,以期引導大學新生珍惜大學生活,把握機遇,盡快找准成才的立足點,確立新的目標,迅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