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以揭示中國人的人格特征和人格發展規律為己任。[3]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本土心理學實際上就是一種植根於中國國情的心理學。中國的青少年與外國的青少年在人格發展上既有共通性,又有特殊性。只有立足本國國情,不為西方一些人格理論的視野所迷惑,樹立起中國青少年人格問題的主位意識,提出妥切的問題,設計有效的研究方法,構建對中國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及作用機制具有確切解釋力的健全人格養成理論,才能准確而充分地描述、分析、解釋和預測中國青少年人格養成的特點及其行為表現。 其次,批判借鑒國外人格養成教育取得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相對而言,西方的人格養成教育理論發展較早,體系完整,內容豐富,特別是精神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學派等都有自己的人格養成的完整理論體系。對外國的研究成果,一定要重視,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外國的人格養成教育的充分研究和理解,不僅可以清楚知道哪些有價值的成果可吸收,用以發展自身,還可以知道外國人格養成教育上存在的不足,我們在研究時可以避免這些不足,從而少走彎路,多出成果。但是在攝取時絕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加以批判地吸收。西方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建構的理論,設計的研究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國文化與西方心理學在人格概念、人格基本特質等方面存在著差異。[4]在與西方文化有巨大差異的中國文化背景下從事相同的研究,套用相同的理論,采用相同的方法,勢必會失去其客觀性、真實性,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中國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理論的發展,更沒有自己的特色與獨特貢獻。 最後,重視中國古代人格養成的心理學思想。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有全面的歷史觀點。不僅要研究現狀,而且要研究歷史。我國的心理學雖然是由西方傳入的,但在傳入之前,我國早就有了心理學思想,如孔子的“仁”“禮”,“孝”,“忠”,“義”思想;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韓愈的“性情三品說”等,這些思想對我們今天構建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未來世界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其本身必然首先是民族的,然後才是世界的。楊國樞[2]指出,藉助於中國古代學者的心理學思想,較易創造能夠反映華人社會文化因素的概念、理論與方法。在研究中國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教育中,要挖掘和整理中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從更深的理論層次和更寬泛的視角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承繼和超越,從歷史的脈絡中構建中國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教育自己的概念、理論與設計方法,為我國的人格養成教育增添獨特的光彩。 二、先導性原則 先導性原則是指研究理論的構建、方法的選取和結果解釋和運用等要符合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格特征,具有前瞻意識。在信息經濟時代,隨著經濟、科技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世界各國互聯網的不斷擴大,我們的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如果我們的研究沒有一定的先導性,只是根據過去社會的需要開展研究,則構建的理論將很難在教育實踐中發揮理論預測和指導作用。因此,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以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格特征作為研究的指導原則。如何在研究中貫徹先導性原則呢? 首先,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出發開展研究。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時空的延伸與擴展以及家庭、學校教育問題的增多,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斷增多。研究[5][6]表明,我國青少年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比例占10%-20%左右,突出表現在強迫、人際障礙、抑郁、焦慮、自卑、耐挫力低、攻擊等。這些事實表明: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在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等幾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表現出一定的心理不適和內在壓力。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與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對學生人格養成教育重視不夠有關。如何完善學生的健全人格,使他們以辨證態度對待世界、他人、現在和未來,做一個自信、自立、自尊、自強、幸福的進取者,以獲得個人幸福和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這正是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應當全力追求的目標。 其次,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各方面資料[7]顯示,當前世界各國研究的中心課題是面對未來社會挑戰,怎樣培養具有較強開拓、競爭的國際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群體意識,善於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人格特征的人才。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堅持“三個面向”,就是要求人格養成教育研究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人類文明的一切先進成果,為造就一批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創造性、靈活性的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幸福的新人服務。近幾年,我國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潮流在醞釀,諸如“主體教育”、“創業教育”、“成功教育”、“自立意識研究”等思想或強調學生主體精神的弘揚,或強調學生開拓進取精神的培植,或強調良好的自我意識等人格品質的陶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觸及了健全人格養成的塑造問題。堅持以“三個面向”為導向開展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才能解決其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問題,正確把握健全人格的時代特征。 三、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要把健全人格的養成看作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把連續性和階段性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之中,人格的養成也不例外。從橫向發展的角度看,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人格特質,同一人格特質在不同年齡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從縱向發展的角度看,學生的人格特質始終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而且人格總是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發展而成。可見人格的養成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因此,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把人格養成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結合起來,弄清各人格特質維度及其要素是如何產生的?它們的發展變化經歷了哪些階段?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形成了哪些不同質的人格特征?等等。如何在研究中貫徹這一原則呢? 首先,要重視研究對象的年齡特征。年齡特征是指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各個年齡階段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質特征。它所揭示的是處於某一年齡階段上的心理發展的整體特征,不代表這一年齡階段上人們的一切個別特點。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的對象屬於三個連續卻又不同的發展階段:人格構成期(6、7~11、12歲),人格發展期(11、12~14、15歲),人格塑造期(14、15~17、18歲)。[5]每個階段代表著不同的人格發展特點,有不同的人格教育目標、內容和要求。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格發展特點是人格養成教育研究的一個著眼點。在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中,從研究措施的制定,研究方法的選擇到研究結果的評鑒等都要認真考慮學生人格發展的特點,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格發展特點開展研究,找到用於不同年齡組的等值的人格測評工具。 其次,要考慮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動態生成性。各個年齡階段人格發展特征具有相對穩定性,同時又可以因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等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可變性。lewis認為,生活中包含大量的不可預測因素,並且不期而遇的機會,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或經濟事件都可能導致人格的顯著變化。[8]人格這一心身組織不是在出生時就存在,相反,它是隨著歲月的積累逐漸發展起來的。[9]對學生人格的養成來說,靜態是相對的而動態是絕對的。人格養成的動態生成性要求在研究過程中,要根據研究目的,學生人格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研究計劃和措施。因為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有些變化和可能性是可以事先預料和考慮的,然而有些變化和可能性,尤其是師生雙方、社會文化與個體、家庭教育與個體在交往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哪些可能性和變化是無法事先考慮的,這些非預期可能性或結果出現時,就要進行調整,使研究得以正常進行,也有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和養成。 四、多元化原則 把多元化原則作為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原則有四方面的含義:1.就教育目標而言,健全人格是具有多種屬性的復雜結構,不能僅從一個方面對其進行研究。2.就教育內容而言,健全人格的養成要借助多方面的內容而實現,不能偏重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3.就培養模式而言,健全人格的養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必須注重這些因素間的協調統一。4.就研究方法而言,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易從多種研究取向和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如何在研究中貫徹多元化原則呢? 首先,健全人格是一個多維的系統。健全人格是多種人格特質的有機統一,而且每種人格特質內又有諸多特征和行為表現,它們在一個現實的人身上它們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綜合成為一個有機組織。健全人格的養成不僅是某個特定人格特質運作的結果,而且總是與其他人格特質緊密聯系、協調一致進行活動的結果。正如汽車那樣,它要順利運行,各部分要協調一致,朝著一定的目標,作為一個整體而運作[10]。因此不能單從一個方面探討健全人格養成的發展規律,而應從多個方面及其它們之間相互作用中把握其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如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及它們的各成份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對它們進行研究時就不能僅從一個方面,而應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 其次,要注重健全人格養成教育內容的多樣性。健全人格的養成必須借助多方面的教育內容來實施。當前,我國的人格養成教育基本上是滲透於各門學科的教育教學中。過去對學生人格的養成教育偏重於科學知識的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致使許多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問題。對人文價值的重視與培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長遠來看,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很大程度上依靠科學技術來解決,同時還依賴於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精神文化素養。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研究對象是人,而人的研究須由自然科學家和人文科學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注意吸收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最新成果,並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再次,人格養成是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注重這些因素間的相互聯系,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不僅受學校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家庭和社會因素的的影響。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在學生人格的養成中具有不同地位和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三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不可偏廢,共同影響學生健全人格養成。 1.從宏觀上看,家庭、學校、社會是影響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三大因素。傳統上,把學生的人格養成看成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而忽視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學生健全人格養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導致了許多人格問題的產生。如有的學生在學校裡表現出眾,人際關系融洽,自立、自尊意識強,情緒情感良好,意志力強等;而回到家裡,或面對社會現實,他們往往感到困惑、沮喪和壓抑,顯示出人格上的巨大差異。這些問題主要是由於家庭、學校、社會三種教育的標准沒有很好地協調統一起來,使學生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心理沖突。因此,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從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協調統一這一維度出發,把三者看作是促進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有機統一整體,科學地構建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培養模式。 2.從微觀上看,家庭、學校、社會內部也是一個有機整體,每個整體內部又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它們共同構成一個系統,分別作用於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因此,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不僅要注重三大系統間的和諧統一,還要注重每個系統內某個層次或某幾個層次的細致而深入的探討,以便更好地、更准確地實施干預機制。例如,家庭的各種因素,如家庭結構、家庭關系、父母的教養方式等都會對兒童健全人格的養成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體貼、溫暖的家庭環境能促進兒童成熟、獨立、友好、自控和自主等人格特征的發展。[10]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會對兒童人格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 《中國大型變壓器產品項目市場調查報告(專項)》系統全面的調研了大型變壓器產品項目產品的市場宏觀環境情況、行業發展情況、市場供需情況、企業競爭力情況、產品品牌價值情況等,旨在為咨詢者提供專項產品的市場信息,以供咨詢者投資、經營決策過程中進行參考。 《中國大型變壓器產品項目市場調查報告(專項)》以產品微觀部分作為調研重點,采用縱向分析和橫向對比相結合的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