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人格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正文

人格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關認識自我與決策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發展他們自我的獨特性,增強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與意識。(網上找的)





心理測量運動:我書上沒找到太具體的,只有寫“首先倡導測驗運動的使優生學創始人、英國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高爾頓。”我的筆記上記的“從理論性和定性的探索走向了實驗化和定量的研究。”



精神分析:是指一種臨床技術,它通過釋夢和自由聯想等手段,發現病人潛在的動機,使精神宣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彭聃齡)



羅夏墨跡測驗:是瑞士精神病學家羅夏在1921年設計的,共包括十張墨跡卡片。施測時依次按順序給被試呈現,讓被試逐一進行自由聯想,請他們回答在圖上看到了什麼,然後再進一步詢問被試某些問題,了解圖中哪些內容引起被試的反應。(我綜合的)

是瑞士精神病學家羅夏與1921年編制的,時非常由代表性,並在當今世界上廣為使用的投射測驗。主要是通過觀察被試對一些標准化的墨跡圖形的自由反應,評估被試所投射出來的個性特征。(《心理測量學》人民教育出版社鄭日昌)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本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出現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它主張心理學應關心認的價值於尊嚴,研究認的發展自身的潛能。它反對貶低人性,把人性於社會文化對立起來的弗洛伊德主義,也反對在實驗室裡用心理變量來預測行為和控制行為的行為主義,從而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孟昭蘭)

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傑斯在50年代創立。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精神分析論,認為它們都把認的心理現象異化,而沒有揭示認的完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實質。為此,該理論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以正常人為對象,研究那些真正屬於正常人的心理活動的各級層面的問題,特別室蘊藏在人性中的無限的潛力。通過改善環境以利於人類潛能的充分發揮而達到“自我實現”的高度。(《普通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葉奕乾何存道)



認知心理學:不能算是一個思想流派,只能算是一股融合多元而有共識的復古思潮。此復古思潮的共識是:心理學必先研究了解人對其周圍世界如何認識,始能真正了解人的行為;而認知則指感覺、注意、知覺、意識、學習、記憶、理解、思維等內在高級心理歷程。(《心理學史》)



特質理論:來源於人格特質理論(theoryofpersonalitytrait),此理論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卡特爾。特質理論認為,特質(trait)是決定個體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組成元素,也是測評人格常用的基本單位。(《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彭聃齡)

認為人的性格是由一組特質組成,特質是構成人的性格的基本單位,特質決定個體的行為。性格特質在時間上具有穩定性,在空間上具有普遍性。(《普通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葉奕乾何存道)

認為性格特質是所有的人共有的,但每一種特質在量上是因人而異的,這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在性格上的差異。(《個性心理學》)



主體統覺測驗:簡稱tat,是美國心理學家莫瑞編制的。這種測驗的性質與看圖說故事的形式很相似。測驗時,每次給被試一張圖片,讓他根據所看到的內容編出一個故事。依此把被試自己隱藏或壓抑在內心的動機何欲望穿插在故事種,進而把這些內在的東西投射出來。(《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彭聃齡)

是投射測驗中與羅夏墨跡測驗齊名的人格測驗,由莫瑞與摩根於1938年在哈佛大學編制的,主要任務時讓被試根據所呈現圖片自由聯想編造故事。(《心理測量學》人民教育出版社鄭日昌)



16pf:卡特爾16人格因素測驗時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及能力測驗研究所卡特爾編制的。采用系統觀察法、科學實驗法以及因素分析統計法確定16種個性根源特質,依此編制了16種個性因素問卷。根據16種根源特質高分者特征何低分者特征全面評價被試的個性。(我綜合的)



mmpi: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是現今國外最流行的人格測驗之一,此量表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哈薩威和麥克金裡所編制的,該量表內容包括健康狀態、情緒反映、社會態度、心身性症狀、家庭婚姻問題等26類題目,可鑒別強迫症、偏執狂、精神分裂症、抑郁性精神病等。(《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彭聃齡)







我盡力了,好久沒有看書了,這次全補回來了。還有什麼問題,盡管說
 
健全人格是指以辯證的態度對待世界,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對待過去、現在和未來,對待順境與逆境,做一個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幸福的進取者。[1]它是一個多維度、多特征的復雜的開放系統,其養成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而且要受主、客觀諸因素的影響。在這一研究過程中,如何確定研究課題,采用什麼研究方法,如何使研究具有科學性,怎樣解釋研究結果等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根據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特殊性和我國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要,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應當堅持本土化原則、先導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多元化原則、個性化原則。
一、本土化原則
本土化原則是指研究理論的構建、方法的選取和結果解釋等要根植於中國人特定的文化背景,並在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研究國人特有的人格養成特點及其發展規律。人類創造了自己的文化,人類文化使人類的人格具有共通性。但是人一出生就把自己置身於一定文化背景中,並受此文化的熏染,形成了該文化背景下特定的人格特征。中國的民族文化使得中國青少年的人格養成具有自己特殊的發展規律、特點和作用機制。如何在研究中堅持本土化原則呢?
首先,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把中國的國情作為研究的起點和基礎,在中國文化背景中,研究中國青少年從出生到成熟過程中人格養成的發展規律與特點。在中國當代心理學界,台灣大學楊國樞教授倡導開展“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研究,他指出,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是一種植基於中國人之社會、文化、歷史及學術傳統中的心理學,不是一種建構在美國人或西方人之社會、文化、歷史及學術傳統中的心理學。[2]黃希庭教授也指出,人格研究的中國化亦稱人格研究的本土化,即人格研究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客觀地研究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以揭示中國人的人格特征和人格發展規律為己任。[3]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本土心理學實際上就是一種植根於中國國情的心理學。中國的青少年與外國的青少年在人格發展上既有共通性,又有特殊性。只有立足本國國情,不為西方一些人格理論的視野所迷惑,樹立起中國青少年人格問題的主位意識,提出妥切的問題,設計有效的研究方法,構建對中國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及作用機制具有確切解釋力的健全人格養成理論,才能准確而充分地描述、分析、解釋和預測中國青少年人格養成的特點及其行為表現。
其次,批判借鑒國外人格養成教育取得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相對而言,西方的人格養成教育理論發展較早,體系完整,內容豐富,特別是精神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學派等都有自己的人格養成的完整理論體系。對外國的研究成果,一定要重視,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外國的人格養成教育的充分研究和理解,不僅可以清楚知道哪些有價值的成果可吸收,用以發展自身,還可以知道外國人格養成教育上存在的不足,我們在研究時可以避免這些不足,從而少走彎路,多出成果。但是在攝取時絕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加以批判地吸收。西方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建構的理論,設計的研究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國文化與西方心理學在人格概念、人格基本特質等方面存在著差異。[4]在與西方文化有巨大差異的中國文化背景下從事相同的研究,套用相同的理論,采用相同的方法,勢必會失去其客觀性、真實性,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中國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理論的發展,更沒有自己的特色與獨特貢獻。
最後,重視中國古代人格養成的心理學思想。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有全面的歷史觀點。不僅要研究現狀,而且要研究歷史。我國的心理學雖然是由西方傳入的,但在傳入之前,我國早就有了心理學思想,如孔子的“仁”“禮”,“孝”,“忠”,“義”思想;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韓愈的“性情三品說”等,這些思想對我們今天構建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未來世界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其本身必然首先是民族的,然後才是世界的。楊國樞[2]指出,藉助於中國古代學者的心理學思想,較易創造能夠反映華人社會文化因素的概念、理論與方法。在研究中國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教育中,要挖掘和整理中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從更深的理論層次和更寬泛的視角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承繼和超越,從歷史的脈絡中構建中國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教育自己的概念、理論與設計方法,為我國的人格養成教育增添獨特的光彩。
二、先導性原則
先導性原則是指研究理論的構建、方法的選取和結果解釋和運用等要符合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格特征,具有前瞻意識。在信息經濟時代,隨著經濟、科技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世界各國互聯網的不斷擴大,我們的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如果我們的研究沒有一定的先導性,只是根據過去社會的需要開展研究,則構建的理論將很難在教育實踐中發揮理論預測和指導作用。因此,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必須以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格特征作為研究的指導原則。如何在研究中貫徹先導性原則呢?
首先,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出發開展研究。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時空的延伸與擴展以及家庭、學校教育問題的增多,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斷增多。研究[5][6]表明,我國青少年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比例占10%-20%左右,突出表現在強迫、人際障礙、抑郁、焦慮、自卑、耐挫力低、攻擊等。這些事實表明: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在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等幾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表現出一定的心理不適和內在壓力。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與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對學生人格養成教育重視不夠有關。如何完善學生的健全人格,使他們以辨證態度對待世界、他人、現在和未來,做一個自信、自立、自尊、自強、幸福的進取者,以獲得個人幸福和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這正是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應當全力追求的目標。
其次,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各方面資料[7]顯示,當前世界各國研究的中心課題是面對未來社會挑戰,怎樣培養具有較強開拓、競爭的國際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群體意識,善於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人格特征的人才。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堅持“三個面向”,就是要求人格養成教育研究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人類文明的一切先進成果,為造就一批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創造性、靈活性的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幸福的新人服務。近幾年,我國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潮流在醞釀,諸如“主體教育”、“創業教育”、“成功教育”、“自立意識研究”等思想或強調學生主體精神的弘揚,或強調學生開拓進取精神的培植,或強調良好的自我意識等人格品質的陶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觸及了健全人格養成的塑造問題。堅持以“三個面向”為導向開展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才能解決其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問題,正確把握健全人格的時代特征。
三、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研究要把健全人格的養成看作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把連續性和階段性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之中,人格的養成也不例外。從橫向發展的角度看,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人格特質,同一人格特質在不同年齡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從縱向發展的角度看,學生的人格特質始終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而且人格總是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發展而成。可見人格的養成既有階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有什麼工作,干的輕松,拿的錢多?介紹一個謝謝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